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专家访谈

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冯春昉
2023年08月30日16:39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强调“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主题,日前,人民网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系列访谈。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是2009年6月24日,考古工作人员在北京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是2009年6月24日,考古工作人员在北京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认为,不同时代需要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文明来指导,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古代文明优秀的东西转化为适合现代文明的基座。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都和美术有关联,可以说,中国美术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以突出的连续性为例指出,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可视的载体,我们称之为美术作品。“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到青铜时代的各种造型,然后进入了秦汉,一代又一代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等,我们的美术的不间断就是因为我们文明的不间断。反过来,文明的不间断又在美术的发展中体现了出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庆富表示,要针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历史的挖掘、理论的阐释,微观的探究、宏观的贯通,从而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尤其是艺术领域的突出特质和艺术生命精神,如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如何生成、文化艺术如何连续、创新性如何体现等等。

周庆富认为,要深刻理解“结合”不是拼凑,而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契合的观念、命题、理论、观点找出来,然后通过精心研究、阐释,使二者发生化合作用,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理解文化自信,或者说坚定文化自信,要学习和认识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华文化内涵,同时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理解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范迪安表示,当前中国美术的发展包含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对于重大历史主题的创作,另一个是大量和生活贴近、反映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恢宏气象的美术作品,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美术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把适应当下观众需求,又跟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具有思想性的艺术作品,提供给当代社会,前提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表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汲取营养,是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一个必然的使命。“近些年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中央的倡导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了一部代表性的作品《只此青绿》。”

2023年7月20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演员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表演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2023年7月20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演员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表演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周庆富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具体到艺术科研工作,要立足本土、立足民族,认真总结民族化、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各艺术门类的重要影响,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不能为传承发展而传承发展,而是要带着时代意识、时代使命去传承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传承发展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周庆富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当下取得长足发展,必须结合时代特色,利用技术优势,让书写在古籍中的传统文化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以一种便于大众接受的形式展示出来,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新的时代命题,给予人们精神的滋养。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表示,整理典籍,领会、阐释典籍记载的文化精神,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古籍整理最显著的成果是一些大型文献集成的编纂和著名古籍的校点,前者如《全宋诗》《全宋文》,后者如二十四史新校点本,这些成果有着巨大的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但是它们基本上只是学术界的研读对象,很少进入普通读者的阅读视野。“在当前的大形势下,从事古籍整理的专业工作者首先要对典籍进行严格的文献整理以及精深的学术研究,然后要做好普及工作,两者不可偏废。”

对于“如何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创造新的价值?”景小勇说,在文艺作品的题材选择上,中国精神、中国审美、中国哲学等的载体都是可以转化为舞台艺术的题材。此外,在舞台上具体如何表现很重要,“比如《千里江山图》,我们并不一定直接表现这幅画的画面,而是把人民推到了前台,把人民作为作品歌颂的主体、表现的主体,这样比简单地编一个故事、构思一个画面,要深刻得多,能做到思想精深。”

2022年9月29日,观众参观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当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22年9月29日,观众参观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当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美术创作需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把包括传统美术在内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上、形式上、语言上的重要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得具体文化门类的传承发展都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当然,这个大课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实践。”范迪安说。

(责编:冯春昉、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