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文化传承发展”系列谈

深耕传统文化沃土 传承国粹京剧

——专访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勇

冯春昉
2023年09月30日09:53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京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下如何做好京剧的传承创新?京剧要发展,如何破解人才困境?针对以上问题,人民网专访了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勇。

主持人: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您认为京剧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王勇:京剧被誉为国粹,如果从1790年徽班进京算起,京剧已经有233年。我认为京剧具有写意性、虚拟性和程式性这样几个比较大的特点。

何为写意性?我个人的理解是,京剧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真正地把生活化的东西变成一种高级的艺术呈现,包括它的程式化的表演,虚拟性、无实物的表演等等,都是中国京剧所特有的。

对于如何做好传承和创新,像京剧这门艺术,可能传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应该把更多的最优秀、精美的,我们的先人、先贤所长期积累的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艺术财富继承好,做好继承工作的同时,我们才谈得上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做好传承工作,更好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主持人:京剧的传统剧目和现代创新剧目之间如何平衡?您如何看待京剧的创新和传统的关系?

王勇:传承的创作、创新的创作,对我、对于剧院来说实际上是“双翼”。鸟有双翼之后才可能飞起来,所以不能偏颇。身处新时代,我们有义务用精美的、高级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这个时代的东西。把传统的和现代的一些创作理念有机地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们排传统剧目时,更多的是让青年演员、艺术家们更好地继承下来。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这门艺术之后,才有可能创作新的剧目、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传承和创新是不能割裂的,是一体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在过去留下来的一些比较优秀的传统剧目,我们一定要赋予它时代的风尚和时代审美特点。比如我们复排了张派名剧《西厢记》,演员要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学好。但是在演出的时候,要赋予它一些时代的特点。除了《西厢记》之外,国家京剧院艺术风格奠基者之一杜近芳在上世纪50年代表演的京剧《白毛女》,我们复排时也做了一些结构上、舞台呈现上的调整,让一部60年前的作品在当今演出依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还有京剧《三打祝家庄》,可以上溯到1942年的延安平剧研究院。在国家京剧院成立80周年,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时,我们推出了此部作品。在新时代的演出,不仅仅是传承一种精神,守护红色根脉,同时在艺术上要赋予它时代的特点和风尚。我说这些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年轻观众能够走进剧场,能够亲近京剧,最后喜爱京剧。通过亲近、喜爱,最后真正地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持人:数字互联网时代,如何赋予京剧艺术新的文化内涵,做好当下的传承创新?

王勇:京剧是与时代同行、与时代同步的。我举几个例子,中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由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国家京剧院首任院长梅兰芳先生主演的《生死恨》。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京剧虽然是一门古老艺术、古典艺术,但是它和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变革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

到了4G、5G时代,国家京剧院从2021年春节开始推出了传统名剧《龙凤呈祥》的演播,借助4G技术、VR技术,录制播出了这部已经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大戏。这部作品不仅仅是用了现代的技术,我们还尝试在市场上走出一条新路来。通过发售电子票的方式,在2021年春节播出的《龙凤呈祥》演播收入了30多万元,相当于有3万多人在15天时间内观看这部作品。到了2022年春节,从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用了20多天的时间,票房达到了110多万元,有7万多人观看这部作品。到了2023年春节,从腊月到正月两个月的时间,这部作品的票房达到140多万元,意味着将近10万人观看这部作品。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传播了京剧艺术。我们还正在筹备推出国家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演播剧场,以24个节气为节点,线上播出京剧作品,让艺术创作和自然结合。

此外,国家京剧院还推出了数智人,叫做尤子希。她是一个喜爱京剧,正在和国家京剧院的名师大家学艺的虚拟人。我们想借助她,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去观看京剧,不仅仅在线上观看,我们也希望观众走进梅兰芳大剧院观看现场演出,去领略、感受中华文化。

主持人:您曾说过,您最着急的就是国家京剧院还没有产生像于魁智这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京剧要发展,如何破解人才困境?国家京剧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王勇:国家京剧院现在的演员、演奏员大概287人,35岁以下的159人,占比达到了55%。编剧、导演、作曲,包括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造型设计人员,还有舞台技术人员、剧目制作人员,大概73人,40岁以下的36人,平均年龄40岁。国家京剧院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但是像于魁智、李胜素、袁慧琴这样的京剧领域的领军人才不多。京剧艺术是一个角的艺术,但是一个好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角,它也是一个综合艺术。

从理论来讲,国家京剧院是一个创作生产单位,年轻的演员、演奏员们,他们大学毕业后到国家京剧院,不能很快登台领衔主演。所以,国家京剧院要花很大的精力对这些经过学校训练的,到剧院工作的人进行再次培养,而且时间还很长。问题是,在我们这个领域,一个演员有他的艺术生命周期,可能30岁的时候状态最好,但是他毕业的时候就二十多岁、三十岁了,再花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培养,实际上演员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人才是一个大的问题。

从去年3月份开始,一直到今年8月份结束,国家京剧院用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进行了人才培养的“百日集训”活动。从全院的演员、演奏员当中遴选出了6名“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又选拔了24名演员的“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还有6名演奏员的“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根据培养对象行当、流派、特点制定剧本创作,延请名师,一对一培养。培养之后,还专门给他们安排专场,让他们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此外,国家京剧院遴选出了18名年轻的演员,让他们拜12名院内院外优秀名师为师。

在“百日集训”活动期间,也是我们剧目创作最旺盛的一个阶段。通过作品带动人才培养,使其在新的作品的创作中得到提升。

(责编:冯春昉、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